韩布兴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报告题目:二氧化碳和生物质催化转化反应研究
韩布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英国诺丁汉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胶体界面与化学热力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绿色化重点实验室主任,崇明生态研究院碳循环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碳中和化学中心主任。
主要从事物理化学与绿色化学的交叉研究,在绿色溶剂体系物理化学、CO2、生物质、废弃塑料、有机垃圾转化利用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在 SCIENCE、NAT. COMMUN.、SCI. ADV.、ANGEW. CHEM. INT. ED.、J. AM. CHEM. SOC.等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800余篇,获国家专利60余件,在重要学术会议做大会报告和邀请报告200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科技奖。
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学绿色化学委员会主席、创新中国智库首席科学家、北京能源与环境学会会长、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学会绿色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IUPAC第三学部领衔委员、中国化学会化学热力学与热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等;担任CELL 出版社THE INNOVATION 期刊主编,GREEN CHEM.、《物理化学学报》、《科学通报》、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期刊副主编,NATIONAL SCI REV.、CHEM. SCI.、CHEMSUSCHEM、CURR. OPIN. GREEN SUSTAIN. CHEM.、 SUSTAINABLE CHEMISTRY FOR THE ENVIRONMENT、J. SUPERCRITICAL FLUIDS、J. CHEM. THERMODYN.、GREEN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科学(化学)等多种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
IB CHORKENDORFF 丹麦技术大学
报告题目:Electrifying Chemical Productio
IB CHORKENDORFF,丹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VILLUM可持续燃料与化学科学中心主任,技术科学院院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
CHORKENDORFF于1987年受雇于DTU物理系,在表面物理领域开展实验,研究表面反应,重点建立对催化领域应用技术的基本理解。研究内容包括重要催化过程的基本方面,如蒸汽重整、甲醇合成和氨合成,无论是在理解现有系统方面,还是在设计新的和改进的催化系统方面,都备受关注。此后,研究方向扩大到包括与能源转换相关的能源技术的各个方面,即用于氢气生产的POWER-TO-X类水分解、太阳能形式的能源存储、燃料电池中的能源转换以及环境保护。
在国际参考期刊上以作者和合著者发表了413篇科学论文,出版一本书籍,申请23项专利,H-INDEX 90(>7000引文/年),自2017年以来被列为高引用研究员(ISI)(前1%)。曾参加了大量国际会议,其中受邀参加190次,此外,在组织、行业和大学举办了超过200场研讨会和演讲。
建立了名为SURFCAT的研究体系,该体系整合了各种最现代的对于表面敏感的测试方法(STM、HREELS、TPD、LEED、AES、XPS、高压电池与超高压和GC相结合,以及用于原位合成和大规模选择纳米颗粒材料的簇源)。其名下实验室设施可用于多相催化以及电催化和光催化的材料合成。开发了用于催化剂测试的嗅探器芯片,已经商业化并孵化了第三家分拆公司。曾担任硕士生(共63名)、博士生(共82名)和博士后(68名)的导师。CHORKENDORFF曾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博士委员会和评估委员会任职,并组织了几次国际会议,还担任五所博士暑期学校和一所冬季学校的主席。
李 隽 清华大学
报告题目:Toward the Dream of Atomically Precise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from Single-Atom Catalysts to Single-Cluster Catalysts
李隽博士,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理论化学中心主任。1992年在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我国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1994-1997年在德国和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7-2007年先后担任OHIO州立大学研究科学家、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高级研究科学家和资深科学家。
2004年入选清华大学,被聘为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受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年获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201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2年和2018年两次获得清华大学“良师益友”荣誉称号。
长期从事量子化学、理论与计算化学、重元素化学和计算催化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490余篇,其中在国际顶级杂志(SCIENCE, PNAS, NATURE及其子刊, JACS, ANGEW. CHEM., CHEM. SCI., ACC. CHEM. RES., CHEM)上发表论文152篇,论文引用~50000余次。
李明丰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报告题目:《发展炼厂氢气定向利用催化技术路线图》
现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石油炼制、废塑料化学回收、生物质加工、费托合成及合成油提质、氢能生产利用、石化行业双碳核算等。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家课题以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十条龙攻关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6项。获得授权专利200余件,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开发的系列加氢催化剂成功工业应用百余套次。
申文杰 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报告题目:多相催化活性位原子结构调控
申文杰,1966年10月生,山西人。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韩国化学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2001年在日本经产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任产业技术研究员;2001年4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现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组长、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学科委员会副主任、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会士。
长期从事纳米催化和催化反应过程应用基础研究,开展催化材料制备化学、原位动态结构表征、反应机理及动力学研究。围绕催化剂构-效关系,在纳米(原子)层次调控催化剂活性位结构,在分子层次表征催化反应过程。通过调控催化剂纳米粒子形貌,选择性暴露高活性晶面,大幅提高催化反应活性,提出并验证了纳米催化形貌效应;利用特定形貌氧化物构建金属-载体界面,提升催化剂活性和稳定性;利用分子筛纳米结构调控孔道酸性位的空间分布,提升特点酸性位的本质活性;在温度和反应气氛条件下表征活性位动态结构,定量描述催化剂构-效关系。针对能源和环境相关的重要反应过程,包括水煤气变换、精细化学品选择加氢/脱氢、甲醇/二甲醚催化转化等,设计催化剂活性位原子结构和多位点协同催化途径,研制新结构、高性能催化剂,开展催化材料放大制备和反应过程中试,为新工业催化技术奠定科学基础。
在核心学术期刊,包括Nature、Nature Catalysis, JACS、Angewandte Chemie、Chem等,发表研究论文260余篇。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等;主持英国石油公司(BP)、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丹麦托普索公司(HTAS)等国际合作项目。
2010年获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第三届中国催化青年奖;2016年入选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纳米催化基础研究创新团队”;2018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于吉红 吉林大学
报告题目:面向可持续发展中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创制
于吉红,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筛纳米孔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致力于分子筛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催化、吸附分离、主客体组装及储能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迄今,发表通讯作者论文300余篇,包括 SCIENCE, NATURE, NAT. REV. MATER.,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CHEM, ADV. MATER.等;获授权专利40余项;合作出版著作 7 部。现任美国化学会J. AM. CHEM. SOC.执行主编,《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两刊主编,CHEM. REV.,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AU, ADV. MATER., CHEM, MATTER, ACS NANO, NATL. SCI. REV.等国际期刊编委/顾问编委。曾担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现主持“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负责人。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获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化学化工杰出女性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以及“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